以往, 發現幽門桿菌的人, 發現胰島素作用的人, 發現愛滋病毒的人, 都對當代醫學有重大貢獻, 也都獲得了諾貝爾獎.
曾幾何時, 以物質與能量為基礎的[質能醫學], 越來越舉步維艱. 西醫對於新陳代謝(高血壓, 糖尿病), 睡眠問題, 過敏…只能抑制, 無法根治. 更遑論憂鬱, 阿茲海默症, 帕金森氏症…, 恐難在既有道路上找到解答.
但是, 時下所謂能量醫學, 替代療法或自然醫學, 依然未能獲得社會主流的認同, 原因就在於其論證不夠完整.
因此, 我們認為, 若能清楚地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詮釋生物訊息, 相信一定會增添生物訊息的科學觀.
如附件一, 從物理學上來說, 生物訊息(Bio-Information)的理論基礎是來自於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及量子頻率(Quantum Frequency)及物理撓場(Torison Field)理論.
宇宙萬物, 包括人體, 都是由微小的物質同時也是能量場所組成(波粒二重性), 而這些物質及能量場無時無刻都處於自旋的狀態, 構成一個[自旋場].
1915年, 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的時候, 覺得量子自旋角動量既微小又複雜, 故決定忽略不計. 到了1922年, 法國的數學物理學家卡坦(Carton)引入自旋角動量, 得到更完整的廣義相對論.
任誰也沒有想到, 這樣微小複雜的自旋場, 竟然是質能(物質及能量)世界以外的新天地, 而這個新領域裡的每一小步, 都會是改變這個世界的一大步.
我們發現, 如果不從自旋場的角度去理解及出發, 而從質能世界裡的能量波的頻率的角度去理解及解釋生物訊息, 就容易出現極大且根本上的偏差.
我們以往所認識的能量 [頻率] , 會用 [波長][波峰][波谷][震幅][波速]….來描述.
在自然界中, 微波, 紅外線, 可見光, 紫外線, X光……都是電磁波, 各有其[頻率].
而[自旋場]就是組成萬物的最微小粒子或者能量場的自旋角動量, 所疊加起來的一個場域.
生物的狀況跟自旋場息息相關,身體出問題會改變自旋場,自旋場改變也會影響身體狀況,跟生物相關的自旋場,又稱為生物訊息場,所以如果我們可以偵測到生物訊息場,那就可以了解身體的狀況,如果我們可以改變生物訊息場,那就可以調整身體的狀況。這就是訊息醫學的基本概念。
生物訊息在身體是一個獨立的處理系統, 如附件二:
物質系統對應的是分子訊息, 有所謂的重力場.
能量系統對應的是電磁訊息, 有所謂的電磁場.
訊息系統對應的是量子訊息, 有所謂的撓場, 也就是自旋場.
以上是我們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解釋生物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