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訊息場來自於自旋場(spin field)的效應,這是我們經過10幾年的驗證才得出來的結論,光是這樣的一個結論,就讓很多人認為我們是假鬼假怪的創造一個東西出來,明明就是用電磁波打一打功能就出來了?或是找一個有能量的石頭磨成粉就能用了?還故意設計一個載體-生物訊息晶片出來,我們曾經花很多心力幫很多合作夥伴建立基礎的理論、運用的論述、技術的驗證,結果很多還是不明不白的結束,這也是為什麼我說生物訊息的研究門檻極其高。
其實這樣一個結論並不是憑空產生,而是經過一連串嚴謹的實驗與驗證,反覆推敲才得出來的結論。整個生物訊息理論圍繞著自旋場(spin field)與儲存自旋場載體(carrier)的理論基礎,跳脫這樣的基礎,就跳脫了生物訊息的基本架構。常常很多人來詢問,一些市面上的產品是不是生物訊息的產品?一旦產品裡面不是從自旋效應產生的功能,我們會很直接地說不是,就是建立在這樣的一個理論基礎上,因為這是一個依據理論建立的技術與應用,並不是為了商業創造出來的故事。
我們也曾經迷惘過,沒有人天生就知道這些理論,路沒有走過,真的不知道道路上林林總總的景象,也因為走過,所以我們可以很輕鬆的說出這些現象背後的理論,很多的爭論背後,都是因為認知不同,我們以前也曾經認為,電磁波的頻率有一定的功能,更不用說我大學還專修微波通訊跟數位通訊,因為對於電磁波領域的一些未知,總認為電磁波極可能會成為人類的救贖,走偏了那幾年雖然沒有突破任何門檻,卻如實的發現這一條路不對,才又改成另一條路來走,之前合作的夥伴並不代表就是我們的技術的本質,那只是過程的一個嘗試,當我們轉彎了,彼此研究路線不同,也就因此沒有繼續合作。這些年來還在我們團隊的人才能理解,這個大轉彎對我們的突破有多大的影響,以前的人真的不知道。也因此我在書裏面寫過一句話:那是一個美麗的誤解。
原本我們以為持續的發展,驗證更多的功能,就可以得到更多認同的人,現實卻是殘酷的,當我們跨過每一個門檻後,發現更孤單了,走得越前面,了解的人越少,一般人習慣用既有的認知來評估一個嶄新的技術,使用物質跟能量的觀念來想像訊息的運作模式,因為無法得到預期的答案,愈加的不了解。使用一個普遍已知的物質、能量現象來比喻,反而模糊了訊息的特性,要把訊息的理論了解清楚,就像一個使用電腦的人試圖了解電腦設計的邏輯一樣,根本隔行如隔山,因為不懂就不認同,似乎是普遍現象。只是電腦大家都可以不懂就使用,為什麼訊息一定要懂才使用,這個評估標準我們一直很難理解?量子力學極其艱深,其中的自旋場效應更是極少人研究,用在醫學上更是鳳毛麟角,門檻怎麼可能不高。
至於對很多不同的技術,我們會做區隔的原因?因為既然我們知道了後面的原理,我們只能更堅持定義需要清楚,才不會混淆大眾對訊息的認知,很多明顯就不是訊息的東西,我們也只能據實的評斷,不會含混帶過,讓大家一起和稀泥,生物訊息的認知已經非常混淆了,不能再讓錯誤的認知讓一切更似是而非,這會扼殺訊息的發展。生物訊息雖然是一個大家可用的通用名詞,我們常常看到很多產品言必說量子、功能必說訊息,但是究其原理無非就是物質成分或是能量電磁波的延伸,如果我們不去釐清,那真正生物訊息的輪廓只會越來越模糊,也可能會變成商業包裝的名詞,我們在這個領域研究這麼多年,不忍看這種情形發生。
對於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論,我們只能強調,生物訊息的運用需要跨越以下四道門檻,才能進入臨床實用的階段:

- 生物訊息需要能夠定性、定量,基本訊息需要反覆測試功能及強度,後面才能投入使用,要不然怎麼會知道效果是如何產生的。就跟使用藥物一樣,不知道成分跟劑量,怎麼拿來調劑使用。
- 基本訊息直接使用就像使用單方的藥物一樣,身體的狀況常常是系統性的問題,不是靠單一個訊息或是單一個藥物可以處理,必須要使用不同的基本訊息配伍組合,才能達到調整身體的目的,因此功能配伍非常重要,甚至有相生相剋的問題,這些都必須要克服才能完成。這個也是目前使用頻率或是物質無法做到的。生物訊息晶片的發展也是實現這個配伍的重要里程碑,可以將不同的基本訊息儲存在個別晶片中,配伍時再將這些個別晶片的訊息融合到新的晶片裡面,才能變成一個新的訊息組合。很像中醫配藥的做法。
- 訊息跟配伍就算都確定,進入人體的方式也很重要,就跟藥物可以用吃的、抹的、注射的一樣,不同的方式對人體作用不同,訊息要順利的進入人體,量還要夠多才會產生預期的效果,並不是有訊息就會有效,這些方式往往因人而異,為了讓多數人可以產生預期的效果,我們光是在這個部分就花了好幾年的時間研究測試,才找到一些標準的方法。
- 有了訊息也順利進入身體就一定會產生預期的效應嗎?還不一定,因為人體可能無法正確反應,可能解譯不了這些訊息,就像一個不懂英文的人,你用英文跟他下指令,指令正確,他也聽到了,問題是他聽不懂,反應出來的就不會是正確的方向。我們還得去訓練身體的訊息系統聽懂這些指令,產生正確的動作。這個部分也花了好幾年的時間。
一片功能訊息晶片的完成經歷了這麼多挑戰,訊息配伍的組合除了功能訊息外,還要包括引導進入的訊息、訓練解譯動作的訊息,如果你不是這樣做的,對我們而言就會是似是而非的東西,我們藉著這些研究與發展,可以把一個正確的訊息配伍對人體產生預期的調整,臨床的有效率從一開始的不到五成,逐漸提升至七成、八成,這個意義才是扎實的,否則還陷在不到三成的有效率,無法突破安慰劑效應,只是拿一些有效的例子來凸顯效果,忽略無效的部分,這樣的作法只會讓這個產業更加向下沉淪而已。如果只是憑著一個頻率、一個感覺、一個意念就可以宣稱是生物訊息,那我們這麼多年的努力應該算什麼?每一片晶片背後的汗水與心力,都是日以繼夜、焚膏繼晷的投入,才完成一個功能的突破,我們投入的心力與資源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我們團隊雖然不是過目不忘,但是至少也可以舉一反三,聰明才智學經歷也不差,花這麼多時間、精力、金錢才能完成這一點點的成就,怎麼會是一個簡單的設備或是結構就可以概述的呢?對於一些想投資我們的人來說,為什麼我們都沒有接受的原因,因為這是一個燒錢又燒腦的工作,如果沒有這個認知,貿然進來,付出與投入沒有底限,後面的爭執可想而知。目前我們的核心團隊都可以接受這樣的情況,而且理念一致,我們才能心無旁騖地繼續前進,一個嶄新的研究與技術,注定是艱辛的,從來沒有例外,我們只能懷著這股熱情理想,不斷的精進,我們有信心生物訊息將會帶給人類一個嶄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