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結晶實驗, 是日本一位學者江本勝的一系列實驗, 透過美醜善惡的訊息來影響水結晶. 例如: 對著水說我愛您, 水結晶會呈現漂亮的結晶形狀; 而對這水惡言惡語, 水結晶就會是醜陋的形狀. 他認為:水具有複製、記憶、感受和傳達資訊的能力。
很多人重複江本勝的實驗, 結果不一, 且大部分是失敗的. 所以持批評及反對意見的人為數不少. 現代科學認為,溫度和濕度是決定水結晶形態和形狀的最重要兩個因素。
江本勝本人也認為由於自己的研究室與設備都十分原始簡陋,所以他所做的「並不是能稱做科學的程度,而是藝術或是科幻作品的程度」,「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由真正的科學家作出科學上的證明。」
南台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的許藝菊教授與生物科技學系李順來教授,則是透過標準的實驗程序重複做出了江本勝的實驗,也發表了論文。也找到之前重複實驗沒有成功的原因,是因為訊息強度不足,對水的影響力不夠,才會無法產生結晶的差異。公視有專題報導,請參閱以下網址:
同樣一句愛跟討厭,不同的人說出來的訊息強度是不同的,以往的實驗只關注到說愛跟討厭這兩句話,卻沒有去注意到說的人不同有沒有影響,一般人跟修練多年的高僧說出的一句話可能就有不同的訊息跟強度,還有時間的作用長短也會影響訊息的累積。針對物質世界所設定的實驗變因,並無法分辨訊息世界的實驗變因,其實只要針對訊息的特性去設定實驗變因,大概就可以找出訊息作用的差異點。
我們團隊的看法是:
1. 水確實是訊息的良好載體.
2. 我們團隊也有設計了儀器, 可以將訊息轉載入水中.
3. 水確實能夠記載訊息, 一般而言, 大約是 1-2 的小時以內時間. 之後, 訊息會衰退.
4. 水中的訊息的種類與強度都可以用量子共振設備檢測出來.
5. 比起外部施用訊息, 由於水可以直接被飲用進入人體, 所以作用會更直接有效.
6. 經過特定修煉或訓練的人, 能把特定訊息載入水中, 但是大多數人, 無此功力.
7. 傳統的科學, 總是認為在特定環境, 儀器設備, 操作方法…下, 任何人來操作都應該得到相同的結果, 這樣才叫做科學; 但是, 我們則認為, 某些領域內, 人恰好是重要的變因, 所以相同的實驗, 由不同的人來操作, 得到不同的結果, 是很正常的.
8. 現代科學昌明, 但是也不過 200年不到的歷史, 可以說, 現代科學還很年輕, 對於包括訊息在內的很多未知的領域還未能完全理解, 因此, 我們不能說現代科學暫不能理解的事情就是偽科學.